產業(yè)的轉型離不開技術的發(fā)展,而技術的發(fā)展也將推動產業(yè)的升級。近幾年來,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(fā)展,“大智移云”(大數據、智能制造、移動互聯網、云計算)等先進技術走進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,BIM技術以其標準化、可視化的設計理念漸漸成為建筑設計的主流,而裝配式建筑以其工期短、用料省、綠色環(huán)保等優(yōu)勢也漸漸占據了建筑市場。基于BIM及裝配式建筑都具備標準化、模數化等特點,未來BIM與裝配式建筑一定會深度融合,BIM+裝配式建筑也將是未來我國建筑業(yè)的一個重要的方向!
僅看中國的住宅建筑業(yè),BIM將會與裝配化一起實現。2017年1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對建筑業(yè)的19號文,標志著兩者都已提升到國策層面來推動落地實現。
1
中國的裝配化之道
建筑零部件的裝配化是建筑工業(yè)化的具體表現,國內在1980年代之前的那一輪努力只在標準工業(yè)廠房領域實現了,住宅由于各方面原因未能實現,只試點了一批大板房,質量低劣而為人詬病至今。
近這幾年的這一輪的裝配化主要是針對住宅的,這個已然是龐然大物的建設產業(yè)體系了,占據全部建設量的八九成——這個規(guī)模也足以做像模像樣的產業(yè)級的工業(yè)化了。所以,并不是BIM導致了裝配化火起來,而是裝配化本來的發(fā)展時機終于到來了。
住宅裝配化采用的主要是PC體系(預制混凝土構件),取材于國內傳統(tǒng)上就已經存在多年的極為成熟的預制混凝土建材工業(yè),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用鋼量和產業(yè)集中度,又不要太過的提高(因為鋼產量不夠用),以及不要提升太多的造價,從建安費每平方兩千元往上逐漸提升。
這一輪裝配化也提出了“裝配化率”的量化指標,用于衡量各地執(zhí)行情況。如題圖所示就是一個裝配化率非常高的項目,鎮(zhèn)江的一個回遷房,除了先進筒是現澆之外,每套房都是預制吊裝的,現場還使用了履帶式吊車。一般的3成的裝配化率要求,則以疊合板、墻板和樓梯等土建部件預制為多。
一個疊合板工藝的施工現場,相比于傳統(tǒng)混凝土樓蓋,疊合板代替了模板,承擔了樓板下半部的受力,樓板的上半部和梁柱剪力墻還是澆筑成為一個整體。這相當于從傳統(tǒng)工藝中抽出來半個樓板,送去工廠預制、現場組裝。
由龐大住宅市場來直接催生出來一批新興的裝配化工廠,這些工廠同樣可以加工其他混凝土部件,生產消費循環(huán)起來了,進一步擴大產能就不難了(裝配化率也會由政策前列著來不斷提高,現在就已經有2025年規(guī)劃來保底了),這就是當代中國特色的工業(yè)化之路。
2
BIM技術成熟
BIM恰好在此時傳入國內,并已具備了足夠的成熟度。至于BIM對裝配化建筑有何好處,相信其他答案都已經表達的很好了——實際上BIM技術是發(fā)達國家實現了工業(yè)化裝配化之后的產物,這個技術史的順序常會被我們忽略。
我們看國外BIM文獻常見到的fabrication就是指預制裝配,這才是施工環(huán)節(jié)的主體,就連施工圖這個詞都是shop drawing(工廠加工圖),這些都是已然工業(yè)化之后的表現,約略成型于20世紀中期,同期正值西方社會進入信息化時代,然后就產生了BIM思想,但軟件工業(yè)的成熟是更晚近的事了,一直到近十來年才算是比較接近地實現了BIM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整合。
BIM設計軟件有一個特性非常不同于CAD軟件:一個個選擇構件,搭積木一樣設計。這個搭積木恰恰就是預制裝配化的做法,這種做法一改過去任意修訂CAD圖紙的線條的壞習慣,在BIM軟件里面沒有這類線條,有的只是一個個建筑構件。
BIM與裝配化這兩件事恰好同時到達成熟的時機,于是才會有兩者被同時并舉的政策頻頻出現,以致整個落后的建筑行業(yè)都變得很符合“信息化與工業(yè)化的兩化融合”的大國策。
3
產業(yè)鏈整合
裝配化的難題并非是技術上的,而是資源整合上的,今日之資源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依賴于信息技術的,而BIM就是這一高度整合的信息技術的總體代言人,所以BIM與裝配化將會一起實現,當然僅限于中國的住宅產業(yè)。
簡單 · 務實 · 高效
持續(xù) · 專注 · 創(chuàng)新
河北宏安管廊金屬構件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,注冊資金1.0008億元,現有員工180人,其中高級技術人員26人。是專業(yè)生產各種管廊預埋槽、管廊支架、管廊電纜支架、地下管廊吊架、電纜橋架及電纜套管的廠家,為客戶提供佳的組裝式支吊架及其內外表面防腐方案。